崭新的废墟,四周围着的层层叠叠的美丽青山——
相隔一年,我去了两次:这是去年7月和今年7月到西双版纳勐海8公里工业园区、普洱市木乃河工业园区的印象。
很多建好的普洱茶加工厂、尚未建好就停工的厂,栉比鳞次,连成非常壮观的一大片。
未建好的直接就象废墟,建好的很多从未生产过一饼茶,有的连看门的都没有。
作为爱茶人,这样的场面的总不免令人心情黯然。
我更希望,有那么一天,这些厂热火朝天,忙忙碌碌,青山深处茶香飘扬,茶农、茶工们脸上密沁着汗珠,但洋溢着笑容。
和很多茶厂老总们谈起,他们对这一天什么时候到来毫无信心。
但我有信心,相信这一天迟早会到来;但是,一定是在我们明白了这两个工业园区给的启示之后:
启示一、大规模工业化,适合普洱茶吗?
工业化的基础就是标准化;普洱茶的产品优势就是口感丰富多样化,满足人们人们多元的文化需求;云南,一山一世界,一树一好茶,两个工业园区的生产能力开足,一年随随便便生产5、6万吨茶;且不说这些茶卖到哪里,单单就2百多个厂,至少上千款熟茶——问题是,在这些标准生产线出来的东西,2百多个厂的产品个性在那里?如何解决同质化的问题?不能解决,市场在哪里?
启示二、普洱茶:城门城门几丈高?
想到普洱茶的门槛问题。
一些大厂老总总叹气,说普洱茶门槛太低,随便哪家茶农,买点机器,或者就那几个石磨,立即就可以生产普洱茶了。
于是,便开始设置门槛。QS就是一种。问题,QS不保证品质好,只保证卫生,并且目前只在理论上保证。(有趣的是,作为边疆的云南有近700家企业过了QS,至少花了3、5个亿;福建、浙江有多少家茶厂过QS呢?)
从当时的实力来说,进驻工业园区的厂家们没有一家是低门槛的,没有一家传统手工作坊有能力进入园区。事实上,我一直认为,门槛的高低应该在品质上论高低,在准出上而不是准入上。准入机制本来就是不公平竞争。中国的机制弄出了出了太多的不公平竞争:譬如进入世界500强的中国企业,毫不客气地说,我们很多草根(只要不是草包)当董事长,闭着眼睛也能进500强。不然的话,有什么韦尔奇、盖茨等的能耐就秀出来给世界人民看看。
说到品质,我本人只喝小厂和手工作坊的生茶。
市场是无情的,08年,不少小厂和手工作坊还生机勃勃,总有人不断的要买他们的茶;而大厂的情况众所周知。
而且,普洱茶的本身的特点就决定了不需要什么门槛——这一条,我相信云南人祖祖辈辈做茶的都知道。
我呼吁:要重视传统手工作坊,重视小厂小企业,到目前为止,普洱茶的精品基本上由他们出品。不信的话,斗斗茶,PKPK。
更多知识请登陆: